震撼!登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中国牧场

现代牧业 2018-05-09

国家地理

在安徽省现代牧业的蚌埠牧场里,牛犊们住在犊牛岛上一排排的小屋中。现代牧业的这座牧场至少拥有3.6万头奶牛,是中国最大的牛奶供应基地。中国的奶制品消费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扶摇直上。

——2018年二月刊的

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

杂志中作者Tracie McMillan如是写道

国家地理简介:

《国家地理》杂志创刊于1888年10月,以其涉及社会、历史、各地风土人情的文章和高质量的图片而为人称道,是世界上最广为认知的杂志。《国家地理》对于读者来说意味着权威性、科学性、准官方,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

《国家地理》:大国待哺

过去40年间,中国农业飞速发展。

如今每一种形式的农业在这里并行生长:

从家庭承包农地到严整的肉、奶生产线,

甚而还包括都市有机农耕。

现代牧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

奶牛养殖企业及高品质生乳供应商

再一次受到国际知名媒体的关注

让我们来一起

跟随《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

到现代牧业牧场看一看吧!

01

规模养殖,井然有序的“种养加”一体化牧场

在中国最大的奶牛场——安徽省现代牧业蚌埠牧场,我走过整个牛舍和牛奶加工厂,差不多花了5分钟。牛舍中很凉爽,还有一股甜味,整个环境竟没有令人不快。黑白花的荷斯坦奶牛很安静,它们沿着水泥通道把头伸出栅栏吃食,饶有兴趣的看着我,我穿着无菌工作服、套鞋、阀帽和口罩,像是一个穿白衣的闯入者。这家牧场占地近600英亩(约3640亩),建有8个巨大的牛舍,每个牛舍能容纳2880头泌乳牛。还有一些牛舍住着牛犊和怀孕的母牛,整个牧场的牛群数量达到4万头,跨入世界最大牧场的行列。传统养殖业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但2008年后,中国推动了奶业工业化。2008年时,200头以上奶牛的牧场仅有不到六分之一,而到了2013年,这个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


在中国,食品安全对消费者的重要性无需多言,2016年麦肯锡公司一项研究发现近四分之三的中国消费者担心他们吃的食品对健康是有害的。大量的小农户使中国的粮食系统“在食品安全方面几乎完全失控”,工业化奶牛场和屠宰场使质量具有可追溯性,也使追责成为可能,而这,正是中国消费者所需要的。

                        ——Tracie McMillan

现代牧业的创新模式现代牧业自创办以来一直遵循“只有发展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养殖和生产模式,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牛奶需求,才能解决食品安全、防疫安全与环境安全的潜在风险,才能生产出品质不输于任何国家的优质产品”的理念,创新采用“种养加一体化、零距离2小时”生产模式。至今已在全国建立26座万头规模牧场,奶牛数近23万头,日产高品质生鲜乳3300多吨。


在现代牧业,现代化的加工厂建在规模化的牧场里,规模化的牧场建在配套的牧草场里,从挤奶到加工2小时内完成,不仅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更可实现全产业链、各环节零距离无缝链接,生产过程无死角全面监管。

02

生态循环农业,让变废为宝成为现实

2010年中国政府的一次污染普查发现,农业是水体的最大污染者,甚至比制造业还要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危险,要求企业以可持续的方式处理动物粪便。坐落于蚌埠的现代牧业牧场建造了一个处理系统,把粪便转化成沼气,沼气发电足以满足这个牧场所需能源的三分之一,并利用副产品给周围的农田施肥。现代牧业的工作人员带着我在牧场参观了一圈“从农田到牛舍、从挤奶厅到装瓶车间,几乎没有废物,这一切都是‘一个全国的典范’”。

                 ——Tracie McMillan

现代牧业的循环经济:现代牧业走“能源生态型”工艺路线,建设能源自给、资源循环利用的现代环保型牧场。所有牧场配套建设牛粪中温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系统,牛粪经过处理分解为沼气、沼液和沼渣。


能源系统主要用于保障牧场的发电、供暖,沼气可供发电机组和沼气锅炉使用;而“牛-沼-草”循环经济模式,则是将沼肥通过管道输送至牧场周边种植地,进行还田施肥,持续改善土壤质量的同时,也提升牧草及青贮玉米等奶牛饲草料的品质。

在中国

从1995年到2010年

牛奶和乳制品的消费

城市增长了四倍

农村增长了六倍

如同《国家地理》摄像头中

所展现的

壮观的犊牛岛一样

现代牧业正以规模化、

现代化和标准化

满足着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生产着比肩世界品质的优质牛奶

也一如既往的为中国消费者带来

滴滴纯真鲜活的营养与健康


点击“阅读原文” 即刻购买